【艾樂課堂】春節賀歲大片《流浪地球》,看了嗎?
電影《流浪地球》的原作是一部少兒科幻小說,改編自劉慈欣發表于2000年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因為太陽即將擴張并發生爆炸,人類必須用推進器帶著地球逃離家園、前往比鄰星的故事。
這是一部值得帶孩子一同觀看的電影。
在采訪中,演員吳京說:“束縛我們自由的并非地心引力,而是想象力,創造力。掙脫束縛,飛向自由,這就是電影《流浪地球》故事的核心內核,這就是中國人的美學,這就是中國人現在的科學進步,文化進步,給我們帶來的未來的展望,我更希望《流浪地球》這部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史詩般的電影能夠給孩子心中埋下一顆科幻的種子。”
《流浪地球》開啟孩子對地球、對太空、對未來的探求。孩子的思維觸角會從自身、從地面延伸到了大家園——地球,延伸到了地球之外的太空,孩子也將腦洞大開。拓寬孩子視野,點燃孩子求知欲與探索熱情。
當然,從父母的角度去觀看《流浪地球》,其中展現的親子問題,更是值得父母深思的。
隔代教育能否滿足孩子成長需要
影片中,兒子劉啟便是隔代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叛逆沖動,做事不計后果。在他的影響下,妹妹朵朵也是如此。他們的家庭教育都是缺失的。
隔代教育代溝加大,老人在這種情況下,承擔的更多是“養”的責任,而“育”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越來越力不從心。在孩子好奇最強的時期,沒有得到方向的指導和錯誤糾正,細思極恐。
隔代教育一般持續3~10年之間,之后孩子回歸到父母身邊。隔代教育時間越久,越容易造成父母不能走進父母的情感世界,孩子對父母的情感易淡漠。對父母的管教更容易抗拒。
隔代教育終究無法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對孩子性格養成、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還是需要父母時刻參與,良好親子關系下保持良好溝通。
父母該如何消除孩子的誤解?
影片中劉啟把媽媽的死歸咎于爸爸,再加之自己17年來從未能抬頭看到星星、看到爸爸,他認為爸爸騙了自己,拋棄了自己,所以一直懷恨父親。
影片中劉培強父子天地相隔,但在劉啟離家出走之前,至少通訊是順暢的。為什么在長達十七年父親都沒能解開兒子這個心結呢?
最后,父親劉培強犧牲自己拯救了地球,兒子才真正了解父親,徹底消除誤解。這樣的生離死別,現實并不多見,但親子之間的誤解常有。
父親深愛自己的兒子,甚至愿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但是他未能真正懂自己的兒子。
他就像一個中國式最典型的父親——父愛如山卻不說出口,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他都沒有與他進行過一次有效的溝通。
若劉培強能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和兒子進行一次平等交心的對話,相信已經21歲的劉啟能夠明白他的苦衷。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擔當責任?
影片中,兒子劉啟遇事第一反應便是責怪別人,使命感也不強。
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孩子,父母應該在日常點滴中早早地告訴他做事前得考慮后果,得明白對錯是非,而非寄希望于做錯事情之后的頓悟。
地球在轉,世界在變,拓寬孩子視野,點燃孩子探索熱情與求知欲望,永不停歇。
而無論世界怎么變化,教育的原理始終不變,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