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是要有規矩的。有禮數有體統,孩子在街上走,穿著打扮看娘的手藝,說話辦事顯出爹的教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提供方向感,媽媽提供幸福感,每一個階段,父母要分別給孩子不同的愛和引導。
1幼兒期:用爸爸的陪伴,擺脫對媽媽的過度依戀
幼兒期的很多小孩子都會特別依賴媽媽,整天跟著媽媽,做一個小跟屁蟲,遇到什么害怕的事情,就躲到媽媽的身后;有什么困難,也是第一時間哭著喊著要媽媽。
如果在幼兒期,孩子對媽媽過度依戀,達到了寸步不離的程度,很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心理學家長期的觀察和研究成果表明,這樣的“媽媽寶”孩子,很難融入集體,到了上學的年齡,還是不愿意去幼兒園,每天都要哄著勸著出門;他們在面對事情時,常常畏首畏尾;和別人相處時,被巨大的自卑心理包圍,從來不敢主動。
(圖2)
究其原因,是孩子沒有完成一個至關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即和媽媽的親密分離。對孩子來說,他的小世界是由他和媽媽組成的,有什么事情就找媽媽。我們要引導孩子從對媽媽的依戀里走出來,讓他開始接受爸爸和其他人,打開這個多姿多彩世界的大門,學會并慢慢喜歡與別人溝通。
這時候,媽媽要試著狠下心來,適度放手;而更重要的擔子,落在爸爸肩上。爸爸要主動邁出腳步,因為這段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黃金時期,錯過就不再有。不管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時間出來陪伴孩子,一起玩耍,鼓勵孩子和自己溝通:“有事情,就和爸爸說,爸爸什么都會哦。”
(圖3)
在孩子的幼兒期,爸爸孔武有力的形象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常常會開心地說:“我喜歡爸爸把我舉過頭頂,坐在他的肩上,很高我也不怕,因為爸爸力氣很大的,他可以托住我。”“爸爸的手掌很大,他牽著我讓我很放心。”
爸爸的關注和陪伴,對于剛剛走出自己的小房間,開始和這個大世界打交道的孩子來說,是一副遠行的盔甲。孩子心里有底氣,會更愿意和別人交流,而不會一遇到陌生人就縮在一旁,不敢說話。
(圖4)
知道有一個什么都可以搞定的爸爸在身后支持自己,這個世界雖然陌生,也沒什么好害怕的。一旦不再畏懼,孩子就會在和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樂趣,慢慢地開始悅納這個世界,變得陽光起來。
2
兒童期:爸爸培養規則意識,媽媽教會包容體諒
兒童期的孩子,是好奇心最大的時候,同時又懵懵懂懂,天真無邪。他們和這個世界的接觸會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知道和別人打交道比較適合的方式是什么,可以讓他少碰壁,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圖5)
通常情況下,爸爸在家里是主心骨,孩子們會以爸爸為榜樣來說話做事,爸爸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刻在孩子心里,當作自己接人待物的模板。在爸爸和孩子的相處中,那些基本的規則已經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了。
(圖6)
而媽媽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平時衣食住行上無微不至的照料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幸福,而在孩子因為犯錯誤受到批評時,溫柔地安慰他,教會他包容和諒解。
家庭可以看成是一個微縮的社會,在家里和孩子的互動模式,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以及他為人處世的風格。
(圖7)
兒童期,是孩子心里是非對錯觀念慢慢建立起來的時候。家里需要一個來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大體上而言,比較合適的搭配是,爸爸來培養規則意識,曉之以理,孩子做錯了事及時指出,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媽媽來教會孩子包容體諒,動之以情,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理解父母的苦心,讓孩子感受到家里滿滿的愛意。
(圖8)
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了模糊的性別意識。家里父母的關系,會左右孩子性別觀念的形成。比如,家里爸爸從來不分擔家務,孩子就會認為家務本來就應該是女生做的,男生不用自己洗碗洗衣服;喜歡欺負女生的男孩,多半在家里父母也經常爭吵甚至動手。作為爸爸,要愛孩子,先要愛他的媽媽。